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東亞文化與思想專題
Seminar on East Asian Cultures and Thoughts 
開課學期
103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國家發展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黃俊傑 
課號
NtlDev7083 
課程識別碼
341 M54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國發206 
備註
碩士班「東亞文化與思想領域」核心課程。與張崑將合開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31eastasia_206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以群體教學之方式,每週擇定特定議題,引導學生熟悉「東亞文化與思想」領域之重要課題及研究方向或成果,以奠定在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之基礎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之教育目標有二:(1) 使學生對「東亞文化與思想」領域獲得初步之了解,並熟悉研究方法與當前研究成果。(2) 奠定學生在「東亞文化與思想」領域,從事研究工作之基礎,開拓未來進一步之可能性。 
課程要求
1. 選課學生必須完成閱讀每週之指定閱讀作業,並盡量參考延伸閱讀論文,以便參與課堂之互動。
2. 自第四周起,每週需要繳交當週講課內容1-3頁的心得與評論至本課程網站的「作業區」。
3. 期末報告(詳見『期末報告寫作要求』)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第一週 9/16
教師:黃俊傑教授
黃俊傑,《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:互動、轉化與融合》(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0)

第二週 9/23
教師:黃俊傑教授
黃俊傑,《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》(臺北: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,2001; 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4)

第三週 9/30
教師:張崑將教授
〈東亞文化的「中華意識」論爭及意義:以日韓越為中心〉
張崑將,〈朝鮮儒者「小中華」意識中的自我情感因素〉,《儒教文化研究》第20輯,2013年9月,頁183-205。(成均館大學校儒教文化研究所出刊)。
張崑將,〈日本德川學者的「夷夏之辨」思想論爭內涵及其轉變〉,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:《從周邊看中國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09),頁126-152。
張崑將,〈越南「史臣」與「使臣」對「中國」意識的分歧比較〉(已發表,未刊稿)。

延伸閱讀書目:
孫衛國,《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: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(1637-1800)》(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7)。
黃俊傑:〈論中國經典中「中國」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臺灣的轉化〉,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》,第3卷第2期(總第6期),2006年12月,頁91-100。

第四週 10/7
教師:張崑將教授
〈近世東亞儒者對忠孝倫常衝突之詮釋比較〉
張崑將,〈近世東亞儒者對忠孝倫常衝突之詮釋比較〉,收入潘朝陽主編《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》(上冊)(台北:師大出版中心,2012),頁177-213。

延伸閱讀書目:
張崑將,《德川日本「忠」「孝」概念的形成與發展──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4年。

第五週 10/14
教師:林維杰教授
〈越南儒學的特色〉
于向東主編:《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(越南卷,猶太卷)》(濟南:山東人民出版社,2000年)(越南卷部分)

第六週 10/21
教師:李明輝教授
〈朝鮮儒學中的四端七情之辯〉
李明輝:〈李退溪與奇高峰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〉,收入李明輝:《四端與七情──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》(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5年),頁213-262。

第七週 10/28
教師:李明輝教授
〈朱子的人心道心說〉
李明輝:〈朱子對「道心」、「人心」的詮釋〉,收入蔡振豐編:《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》(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9年),頁75-110。

第八週 11/4
教師:伍振勳教授
〈東亞儒學文本的解讀實例(一):如何閱讀《中庸》?〉
朱熹:《四書章句集注》(台北:大安出版社,1994)
伊藤仁齋:《中庸發揮》,關儀一郎(編):《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》第一卷(東京:鳳出版,1973)
荻生徂徠:《中庸解》,關儀一郎(編):《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》第一卷(東京:鳳出版,1973)
伍曉明:《『天命:之謂性!』──片讀《中庸》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9)
楊儒賓:《從《五經》到《新五經》》(台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3)

第九週 11/11
教師:伍振勳教授
〈東亞儒學文本的解讀實例(二):如何詮釋「字義」著述的論述性意義?〉
陳淳:《北溪字義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3)
戴震:《孟子字義疏證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2)
伊藤仁齋:《語孟字義》,吉川幸次郎、清水茂校注《伊藤仁齋•伊藤東涯》(東京:岩波書店,日本思想大系,1970)
荻生徂徠:《辨名》,吉川幸次郎等編:《荻生徂徠》(東京:岩波書店,日本思想大系36)(東京:岩波書店,1978)
楊儒賓:《異議的意義──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》(台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2)
黃俊傑:《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:互動、轉化與融合》(台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0)
張崑將:《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:神道、徂徠學與陽明學》(台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7)
丸山真男著,王中江譯:《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》(北京:三聯書店,2000)
子安宣邦著,陳瑋芬譯:《東亞儒學:批判與方法》(台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8)

第十週 11/18
教師:Professor Joern Ruesen
〈Intercultural Human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〉

第十一週 11/25
教師:林月惠教授
〈東亞朱子學〉
朱 熹:《四書章句集註》。臺北:鵝湖出版社,1984年。
朱熹著,黎靖德編:《朱子語類》。臺北:文津出版社,1986年。
朱熹撰,陳俊民校定:《朱子文集》。臺北: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,2000年。
羅欽順著,閻韜點校:《困知記》。北京:中華書局,1990年。
〔韓〕李滉:《退溪集》,收入《韓國文集叢刊》第29-31輯。首爾:景仁文化社,1996年。
〔韓〕李珥:《栗谷全書》,收入《韓國文集叢刊》第44-45輯。首爾:景仁文化社,1996年。
〔韓〕裴宗鎬編:《韓國儒學資料集成》上冊。首爾:延世大學出版部,1996年。
〔日〕林羅山:《林羅山全集》。 東京市 : ペリカン社,昭和54[1979]。
〔日〕林羅山:《林羅山文集》。 東京市 : ペリカン社, 昭和54[1979]
〔越〕黎貴惇:《芸臺類語》,收入《越南儒學研究叢書》7,臺北市:臺大出版中心,2011年。
朱雲影:《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》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7年。
牟宗三:《心體與性體》第3冊。臺北:正中書局,1987年。現收入《牟宗三先生全集》(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2003年),第7冊。
劉述先:《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》,臺北市 : 臺灣學生書局,1984年。
陳 來:《朱子哲學研究》,上海市: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0年。
束景南:《朱熹年譜長編》,上海市: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1年。
田 浩:《朱熹的思維世界》,臺北市:允晨文化,2008年。
〔韓〕李丙燾:《韓國儒學史略》。首爾︰亞細亞文化社,1986年。
李明輝:《四端與七情──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》。臺北市:臺大出版中心,2005年;簡體字版: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8年。
楊祖漢:《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》。臺北市:臺大出版中心,2005年;簡體字版: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8年。
林月惠:《異曲同調──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》。臺北市:臺大出版中心,2010年。
朱謙之:《日本的朱子學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0年。
趙 剛:《林羅山與日本的儒學》,北京:世界知識,2006年。
何成軒:《儒學南傳史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0年。
于向東主編:《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》(越南卷)濟南市 : 山東人民出版社,
2000年。
鍾彩鈞主編:《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》,臺北市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12年。
楊儒賓:《異議的意義──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》。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2年。
〔韓〕邊英浩:《朝鮮儒教の特質と現代韓国》。東京:クレイン,2010年。
〔韓〕白永瑞:《思想東亞: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》。臺北:台灣社會研究
雜誌社初版;唐山發行,2009年。
江宜樺、黃俊傑主編:《公私領域新探──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》。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5年。
孫衛國:《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:朝鮮尊周思明問題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7年。
費正清(John K. Fairbank),《東亞文明:傳統與變革》(天津:天津人民出版社,1978年。
吳志攀主編,《東亞的價值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0),頁33-61。

第十二週 12/2
教師:林永勝教授
〈東亞文化中的身體理解與修養傳統一〉

第十三週 12/9
教師:林永勝教授
〈東亞文化中的身體理解與修養傳統二〉
黃俊傑,〈中國思想史中「身體觀」研究的新視野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20期(2002),頁541-564。
湯淺泰雄,馬超等譯,《靈肉探微——神秘的東方身心觀》(北京:中國友誼出版公司,1990)。
楊儒賓,《儒家身體觀》(台北: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,1996)。
林永勝,〈中文學界有關理學工夫論之研究現況〉,收入:楊儒賓主編,《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》(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5),頁337-383。
藤井倫明,〈日本研究理學工夫論之概況〉,收入:楊儒賓主編,《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》(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5),頁301-336。


第十七週 1/6
教師:張崑將教授
綜合討論

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教師:黃俊傑教授
1.〈21世紀全球化時代中國研究與社會科學的互動:台大國發所的新展望〉
2.〈「從東亞出發思考」的理論基礎〉
 
第2週
9/23  第二週9/23
教師:黃俊傑教授
〈東亞文化研究中的一個方法論思考〉
 
第3週
9/30  第三週9/30
教師:張崑將教授
〈東亞文化的「中華意識」論爭及意義:以日韓越為中心〉
 
第4週
10/07  第四週10/7
教師:張崑將教授
〈近世東亞儒者對忠孝倫常衝突之詮釋比較〉
 
第5週
10/14  第五週10/14
教師:林維杰教授
〈越南儒學的特色〉
 
第6週
10/21  第六週10/21
教師:李明輝教授
〈朝鮮儒學中的四端七情之辯〉
 
第7週
10/28  第七週10/28
教師:李明輝教授
〈朱子的人心道心說〉
 
第8週
11/04  第八週11/04教師:伍振勳教授〈東亞儒學文本的解讀實例(一):如何閱讀《中庸》?〉 
第9週
11/11  第九週11/11教師:伍振勳教授〈東亞儒學文本的解讀實例(二):如何詮釋「字義」著述的論述性意義?〉 
第10週
11/18  第十週11/18
教師:Professor Joern Ruesen
〈Intercultural Human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〉
 
第11週
11/25  第十一週11/25
教師:林月惠教授
〈東亞朱子學〉
 
第12週
12/02  第十二週 12/2
教師:林永勝教授
〈東亞文化中的身體理解與修養傳統一〉
 
第13週
12/09  第十三週12/9
教師:林永勝教授
〈東亞文化中的身體理解與修養傳統二〉
 
第14週
12/16  第十四週12/16
教師:姜智恩老師
近代東亞儒學的論説與比較
 
第15週
12/23  第十五週12/23
教師:李宥霆
東亞思想的近代轉化ー以福澤諭吉和梁啓超為例 
第16週
12/30  第十六週12/30
教師:張崑將教授
綜合討論
 
第17週
1/06  第十七週1/6
教師:張崑將教授
綜合討論